100%

  史部。史评类

  △史通(唐刘知几)

  下午同珊士叔子小游厂肆,以京钱十一缗买王礼堂先生《十七史商榷》一部,钱五缗买《史通》一部,明人李本宁郭延年评释。《史通》自经纪河间删订为《史通削繁》,世争行之,元本遂不多见,此最可恨。古书即极有疵病,必须存其真面目,文之佳恶,作者自有之,读者亦可自知之。况子元学识冠绝史家,其议论间有偏戾,乃恐以讥毁国史获罪,故托于誓言,遍诋经籍,诚不得已而言,昔贤论之甚详。河间博洽,北方之学无出其右,而亦为此卤莽,踵明人之恶习,殊不可解。予得李郭此本,深可喜也。本宁为嘉靖七才子后劲。所著《大泌山人集》,繁富过甚,朱竹诧讥其并不知诗,观此书所评,往往精当,史学殊为有得。延年名孔延,姓名罕见,而所附诸评,亦多佳者。(按本段书眉有后记:河间批点《史通》,原本所取者记以朱笔,其纰谬者则以绿笔点之,冗漫者则以紫笔点之,然皆有纠正语。涿州卢敏肃(坤)仅以朱笔所取者付梓,致成节删之本。)

  咸丰庚申(一八六○)十二月初六日

  终日阅《史通》。内篇自《六家篇》至《自叙篇》,毕十卷三十六篇。又阅外篇《惑经》、《申左》两篇,《疑古》一篇。子玄《惑经》、《疑古》之制,尤为世所诟病,其《惑经》论春秋之书所未谕者十二条,虚美者五条,尤多近理之言,若《疑古》十二条,至痛斥尧舜以及周公,猖狂甚矣。

  十二月二十三日

  △史通通释(清浦起龙)

  夜阅浦虐龙二田《史通通释》。此书《四库提要》称为善本,而病其臆改。王西庄则极称之。二田自言为七十岁所作,稿凡数易,多所订正,颇具苦心,先于篇中节释其文义,而后通为按以释之,其后则标句以注其出处。然识趣既卑,文又拙涩,全是三家村学究习气,不特不及黄昆圃之补注,且不及郭延年之评释也。今所购本,又不知何人以墨笔评点,颇亦摘二田之谬,而迂拙弥甚,且于《惑经》、《疑古》诸篇,重加朱掷,是亦妄矣。

  同治辛未(一八七一)十二月初一日

  《史通》、《申左篇》云:近世汉之太史,晋之著作,撰成国典,时号正书。既而先贤耆旧,语林世说,竞造异端,强书它事。夫以传自委巷,而将班马抗衡,访诸古老,而与子孙并列,斯则难矣。浦氏妄改班马为册府,子孙为同时,以为班马语无涉,子孙更谬。不知班马字承上汉之太史句,子孙当作干孙,谓晋之干宝撰《晋纪》,孙盛撰《晋阳秋》也,承上晋之著作句。马班干孙皆以当代人居史职而撰当代史,故为可信,干与子字,形近而误。浦氏不学而专臆恣改,比比皆是,此蹈明人之恶习也。各本皆误作子孙,明李维桢郭延年评本则不寻文义,而辄动笔加圈,亦为可笑。

  十二月初三日

  △唐史论断(宋孙甫)

  阅《唐史论断》。此书为孙公一生精力所注,极自珍秘,司马欧阳诸公皆甚推重之。其议论按切情事,平正可依,无宋人迂疏刻窍之习,虽笔舌冗滞,固不害为有用之书。东坡举其所论褚遂良不谱刘洎、太子瑛之废由张说、张巡之败由房琯、李光弼不当图史思明、宣宗有小善而无人君大节、五事,谓皆旧史所不及。然正不止此也。

  咸丰庚申(一八六○)十月十三日

  △史略(宋高似孙)

  阅高续古(似孙)《史略》,共六卷,亦黎氏所刻,据日本宋椠翻雕,极精致。其自序言成书不及一月,故粗略殊甚,亦多复舛。惟举江南(谓南唐。)古本《史记》一条云:《刺客传》剑坚故不可拔,江南本作剑竖,剑坚安得不可拔?竖为有旨。案此说甚是。古人佩剑皆在大(古掖字。)下胁旁,故有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之长短异制,上、中、下士以身之长短言也。秦王身长则剑长,竖于大下,故不可卒拔。左右告王负剑,谓举剑负于背上,则易拔。(近儒亦有此说。)作竖字则情状宛然,亦可孜见古人佩剑之制矣。又载《东观记》中《邓禹传序》、《吴汉传》序两首,文甚完美,可补入四库辑本,又可证《东观记》以论为序也。(史通云,班固曰赞,苟悦曰论,东观曰序,谢承曰诠,陈寿曰评,王隐曰议,何法盛曰述。)

  光绪丙戌(一八八六)七月初四日

  △史乘考误(明王世贞)

  阅《史乘考误》。弁洲极不满于李西涯王晋溪,然于王济之书、杨邃庵所撰《西涯墓志后》深诋西涯,谓志文皆非实,则为之据《武宗实录》辨其非尽诬,且谓济之与西涯素有却,故言之过也;于晋溪虽诋为逆瑾党,亦颇称其能识王文成,助之成功;皆足为是非之公。至谓《武宗实录》中力诋文成,言其实通宸濠,且庇刘养正,由于为总裁者始则杨新都,后则费铅山,皆素恨文成,而一手总其事者为董文简。董公最名忮毒,于乡里如王监之辈巧诋不遣余力,既又内忌文成之功,而外欲以媚杨费,作此诬史,将谁欺乎?后文成复爵赠谥,而董受不根之谤,至彻圣聪,未必非鬼责也。慈铭案:万历《绍兴志》张文恭于王明仲尚书传下附注云:《武宗实录》谓监之厚于瑾,故致仕归,犹得渥典;又以其继子一和犯罪,为监之病,此皆不然。若厚于瑾必不归,其子不肖,虽尧舜不免,又何病监之耶?盖秉笔者似有所忮,要非公论也。所谓秉笔者,即指董中峰。中峰之力沮阳明,沈景倩《万历野获编》亦言之。然以文成之功烈而犹遭忌厄,中不足言,杨文忠费文宪亦安得为贤者耶?

  光绪丁亥(一八八七)十一月初十日

  △责备余谈(明方鹏)

  阅明昆山方鹏《责备余谈》上下卷共百五十三则,皆取古来传人传事有未尽善者论列之,词义严正醇密;其有诡行奇迹者,俱抑之,使平易可从。笔亦简当,有裨世道不少,明人说部若此者,真仅见也。鹏字时举,历官太常卿,有《矫亭集》,朱竹诧称之。

  咸丰丙辰(一八五六)三月十五日

  △国史考异(清潘柽章)

  阅潘力田(柽章)《国史考异》六卷。惟太祖惠帝成祖三朝事多以诸书证实录之误,极为精审,修《明史》者不可无此书也。力田,吴江人,次耕检讨之兄,后以湖州庄廷珑私史之狱,牵连死,此书遂亦湮晦,今刻入《功顺堂丛书》中。

  光绪乙酉(一八八五)五月二十一日

  △十七史商榷(清王鸣盛)

  跋《十七史商榷》一通。乾嘉间经儒蔚兴,跨唐跻汉而兼精史学者,惟钱氏大听及王氏鸣盛,皆嘉定人也。王氏经学最著者有《尚书后案》,其杂家考据之学有《蛾术编》,而此书为史事之蕾萃,所论兼及《旧唐书》、《旧五代史》,仍曰十七史者,并新旧合言之也。援引之博,窍订之精,议论之名通,皆卓绝今古。尤详于新旧《唐书》。所考唐事,颇多与予日记诸条相合,窃自喜所见之不谬,而又恨昔贤之多先得我心,愈叹后来著书之难也。王氏自序,谓读史犹之读经,俱尚考其典制之实,不必横生意见,驰骤议论。顾其书虽校讲订逸居十之七八,而亦时有创论。如论汉高帝失信废义,惟利是视;论项氏失计在立怀王。

  咸丰庚申(一八六○)十二月十一日

  阅《十七史商榷》,因附论《新唐书》、《文宗本纪》书杀陈宏志杀观军容使王守澄及李训奔于凤翔之谬;又李训等传赞之谬,皆至数百言,颇为前人所未发。以文长不录。

  咸丰辛酉(一八六一)八月十九日

  王西庄《十七史商榷》云,汉钱五铢之制,唐宋以下,盖悉用之。东吴顾氏谓五铢钱十枚,当今之一两弱,今以十钱为一两。如顾氏说,则今钱即五铢钱也。慈铭案,钱之名本起于唐之开元通宝,以十枚重一两,遂分之为十钱,而以钱为权之数名。古人以二十四铢为一两。《旧唐书》、《食货志》云,开元通宝径八分,重二铢四系,积十钱,重一两。然则今之一钱,于古为二铢四累,其算方合。如以一钱五铢计之,则未及五枚,已得二十四铢盈一两之数矣。此以知今时之权,倍重于汉。顾氏《日知录》谓南北朝皆铸五铢钱,齐文襄以钱文五铢,名须称实,宜称钱一文,重五铢者听入市用,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。隋文帝更铸新钱,文曰五铢而重如之,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,今之所传五铢钱,大抵皆隋物,世云汉物,非也。案齐文襄之制,固以汉五铢计之,百钱当重五百铢,为一斤四两二十铢也。若隋钱一千止四斤二两,则百钱止六两十四铢二祟,何得谓重如其文?顾氏谓当时大小称之差,小称者古权,大称者今权,然不应计钱则言小称,计千则言大称。予所见五铢钱,亦大小不一,其小者与唐之开元钱、宋之淳化景佑等钱、明之洪武永乐钱无异,与《隋志》所言皆不合。《汉书》、《食货志》汉兴铸榆(今本无榆字,据史记集解引增。)荚钱,《史记索隐》引《古今注》云,榆荚钱,重三铢。《通典》注云,重铢半。夫名曰榆荚,其校┥知,如重三铢,则尚大于开元等钱,盖名曰三铢,实止铢半也。又孝文五年更铸四铢钱,其文曰半两。夫半两当得十二铢,而止四铢,诱藻之五铢钱实止得二铢二索有余也。以此推之,汉武所铸之五铢钱,亦特文云五铢耳,实亦不过其半,故史谓其得轻重之中,言重于榆荚,轻于四铢。唐后之开元钱,皆沿其制。高澄不知,必欲取盈其数,故不能施行耳。又后世钱之好者,实亦不止二铢四系。顾氏栋高云,尝见南唐李氏唐国通宝,重一钱一分;宋仁宗庆历钱,重一钱八分;神宗元丰钱,重二钱;哲宗绍圣钱,重二钱一分。亭林亦谓明隆庆万历钱重一钱三分。予见明之嘉靖钱,重亦不止一钱;国朝顺治康熙钱,重皆一钱二分;雍正乾隆钱重至一钱四五分,轻亦一钱二分也。(日知录言古今权量最详,然所引左传正义,谓魏齐斗称于古二而为一,周隋斗称于古三而为一,隋志谓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,古称三斤为一斤,通典谓六朝量三升当今一升,称三两当今一两者,亦皆约略之辞,细窍其实,大率今倍于古耳,亦不至以三当一也。)

  光绪乙亥(一八七五)六月初十日

  △廿二史劄记(清赵翼)

  早起阅赵翼《廿二史劄记》。其书惟取历史事迹之稍新,制度之稍异者,分条连贯,多摘其舛误,于他书罕所徵引,然殊便读史者之记诵,亦案头之一助也。其所记已遍及廿四史,而云廿二者,盖仍合新旧《唐书》及新旧《五代史》为一耳。

  咸丰戊午(一八五八)八月初五日

  阅赵翼《廿二史劄记》。常州老生皆言此书及《陔余丛考》,赵以千金买之一宿儒之子,非赵自作。以《瓯北诗集诗话》及《檐曝杂记》诸书观之,赵识见浅陋,全不知著书之体,此两书校为贯串,自非赵所能为。《丛考》又多入小说,又不如《劄记》之有体要,然于史事多是正纂集之功,无所发明,笔舌冗沓,尤时露村学究口吻,以际钱氏《廿二史考异》,固相去天壤,即拟王氏之《十七史商榷》,亦远不逮也。

  同治庚午(一八七○)七月初五日

  △廿二史考异(清钱大昕)

  终日阅钱竹汀《廿二史考异》,共百卷。所论为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《续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齐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魏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、《新旧唐书》欧阳《五代史》、《宋史》、《辽》、《金》《元》史。曰廿二史者,以《续汉书》并入《后汉书》也。其书皆参校同异,多有是正。《史》、《汉》尤兼考据经学,别正字体。《晋书》以下,大率于本纪列传志表中,互勘其岁月之差错,官爵之先后,郡国之沿革,而兼采会要及历朝各家诗文集以订正之。

  其论《史记》中《祖弥庙》一条,谓《说文》无补字,弥即尔字,盖言父于我最近,故曰尔也。后人加示旁。《尚书》作艺祖,马融曰:艺弥也;马用史公说耳。又《旗志》一条,谓志识通用,《说文》无帜字。旗所以识别,故帜易为识,《史记》屡见旗志字,用古文也。又《亲戚》一条,《正义》谓亲戚者舜之父母弟妹,此非是。古人以亲戚称父母,《大戴礼》云:亲戚死,谁为孝?孟子云: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;可知亲戚之单指父母也。皆极精确。

  此外王西庄先生亦有《十七史商榷》一书,去年曾见之厂肆,暇日当购归阅之。

  咸丰庚申(一八六○)三月十九日

  △炳爝偶钞(清陆锡熊)

  阅上海陆健男(锡熊)《炳烛杂钞》,不盈二十纸,皆考核史书误文,多论《史记》、《两汉》,其外仅《晋书》二条,《宋书》一条,《南史》一条,《隋书》一条,《金史》一条,盖未成之作。然所考甚核,于地理之学尤精。健男号耳山,乾隆中与河间相国纪文达公同充四库全书馆总纂,书目提要多出其手也。

  咸丰辛酉(一八六一)三月初四日

  △晋宋书故(清郝懿行)

  以朱笔点勘郝兰皋氏《晋宋书故》一过。郝氏于史学不甚专,此书所摘《晋宋书》中僻文奥典四十三条,为之疏证。如云乃祖乃父,乃、汝也,古曰乃,今曰你,你乃古今音转。颠沛之沛,读为贝,(本释文。)依字书为缜䟺,通借为颠跟,又从俗作颠狈。(晋书多用颠狈。)稍者以羽毛饰于槊上,谓之耗稍,《郑风》所谓二矛重英,《鲁颂》谓之朱英,后世或用孔惊。惊、雉也。策命据《韩诗外传》,太宗太史太祝素服北面授天子策三,以证《康王之诰》太宗奉同史祝奉策,知古者天子登阼有策书。故宋前废帝即位,蔡兴宗告江夏王义恭应须策文,谓累朝故事,莫不皆然也。涂步神引《夏官》、《校人》冬祭马步,郑注马步神为灾害马者。又引《族师》春秋祭醋,郑注,脯者为人物灾害之神,及《史记》、《封禅书》诸布之属,谓步醋布,音义相近。又据《族师》郑注嫁螟之脯,证《校人》贾疏玄冥之步,玄冥乃蟓螟之误。(宋书,徐绍之为涂步郎所使,涂步郎即涂布神也,于钦齐乘,艾山东厚丘城侧有醋神庙。)《宋书》、《礼志》,殷有山车之瑞,谓桑根车,殷人制为大路。《礼纬》曰,山车,垂句句曲也,言不揉治而自曲也。秦曰金根车。《礼运》云:山出器车,器车盖自然成器,所谓不揉自曲者。《文选》、《上林赋注》张揖曰,山出象舆,瑞应车也,象舆亦谓自然有形象耳,器车与马图为偶,郑注以器车为二物,恐非。此皆疏通经文,古义湛深。又如以乾没为行险徼幸之义,(服虔注,乾没,射成败也,此说近之。)阿堵即今人言者个,(阿,发语词,堵从者声,义得通借。说文,者、别事词也,故指其物而别之曰者个,方俗之言,有符诂训。)宁馨即如此之意,(晋人又有言如馨者,如读若女,即宁之转也。又有言尔馨者,尔读若你,亦宁之转,又有单言馨者(亨杭二音)此乃读语余声也。)证之汉晋各书所称,语意无一不合。可知经儒读书,少出手眼,便与俗学不同。且文辞雅令,多仿晋宋间人。未有王婉一跋,言此为兰皋病中所作,闺房之间,以经史相倡和,足为千古佳话,以际李易安《金石录序》,作于嫠居乱后者,又不侔矣。

  同治甲子(一八六四)二月二十三日